足迹
回到明朝当暴君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章大明人多的是(第2页)

这玩意怎么理解呢?

就是秦王诶,您老人家这么牛逼,大秦也是这么牛逼,瞪谁谁怀孕,地盘一天比一天大。

可是现在呢?

军备困顿,士民疲惫,贮备空虚,田地荒芜,粮仓乏粮,四周的诸侯都不怎么服气。

这原因没别的,就是您老人家的手下臣子们不够忠诚!

得,一句话就把秦王的责任给摘的一干二净,一切不好的后果都是臣子们不用心,太扯蛋的原因导致的。

而且后来的法家学者也是前赴后继的实现了这一点——比如晁错,搞出来了削藩,同时也引发了七王之乱,把锅一背就上了法场了。

这么好的法家,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喜欢?难道要喜欢那些没事儿就唧唧歪歪什么天人感应,绝人欲而顺天理的程朱理学?

关键是你朱扒灰自己还娶了尼姑呢。

麻卖批!

等到殿试过了,崇祯皇帝就回到了宫中,打算拉着温体仁和张瑞图一伙人一起看看这一批的士子都是些什么样儿的水平。

崇祯皇帝想起了自己刚回京时,田尔耕就向自己报告的消息——没有人造反,也不是哪里又出了大问题,而是有人在暗中组织宣扬法家学说。

这下子崇祯皇帝就乐呵了,自己刚刚在南方大杀特杀了一波,这就有人看到了机会?

聪明人果然还是很多。

所以也出现了崇祯皇帝突然间弄出来法家题目恶心人的情况。

而且崇祯皇帝还打算以后每年都要换一家学说来恶心人。

只是批阅试卷还没有开始,崇祯皇帝就突然间开口道:“张爱卿批阅所有试卷的第三道题目,温爱卿批阅所有试卷的第二道题目,朕来批阅第一道题目。”

因为崇祯皇帝突然就想起来前世看过的著名历史读物《唐砖》里面批阅玉山书院入门试卷就是这么干的。

而且这样儿还杜绝了第一道题目会被温体仁或者张瑞图故意黜落的情况。

人心,经不起试探,倒不如从根子上就杜绝出问题的可能。

只是等到崇祯皇帝开始批阅试卷之后,都不禁被气的笑了起来。

有些混账东西真的就是不食人间烟火。

比如说有一个士子答第二题的时候是怎么回答的?

“路过某县,百姓极多,食得饱,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政通人和,皆称陛下善政也。”

还有的就是没脑子。

“算秦设郡县,迄今数千年矣。新明岛亦为我大明之国土,例当同设郡县。”

还有的在做答第一题的时候,干脆就是破罐子破摔,就答了区区个四字:“此歪理也。”

如果说第二题第三题的回答是各种逗逼,第一题里面出现这种回答的就是傻逼。

崇祯皇帝现在就很想把这个士子拎到跟前问问他丫的,你丫的听清楚朕的问题了没有?

朕问的是怎么杜绝八奸的存在,你丫跟朕说韩子学说是歪理学说?

那秦汉是怎么浪到一汉当五胡的?

看到这种回答,崇祯皇帝干脆连看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兴趣也没有了,直接选择了黜落。

这种连题都听不明白的混账东西要是当了官才是扯犊子。

当然,第二题瞎鸡儿写的也统统给黜落了。

崇祯元年的时候这道题就考过了,第二年的时候还出了这道题,但凡不是个傻子,就应该心里有点儿逼数吧?

偏偏没有,还他娘的开始捧臭脚。

老子让你捧,回家捧你的圣人书去吧。

至于第三题,崇祯皇帝则根本不在意这些人写的是正确还是错误。

因为第三题虽然是用来选拔人才的,可是这道题根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

因为之前确实没有先例。

如果说是大明本土,这些个学子不管谁敢答一个封藩制,那肯定是要倒霉的。

可是在新明岛这种远离本土的大岛,不管是郡县还是封藩,都随便答。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让崇祯皇帝觉得这些个想法有实现的可能,哪怕极小,那都算是回答正确。

大不了先在新明岛试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