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东汉末年枭雄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番外·大结局(第5页)

又将时任格物堂堂主、著名的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岳松下狱论死,格物堂十几名学者受到牵连,也被下狱,前后受到牵连的学者、官员有五十多人。

由于魏德宗在那之后下令焚烧了所有相关的文献记载,不允许人议论,这件事情也没有载入史料,不为后人所知。

直到二十年前,岳松同时代的著名学者朱文的陵墓偶然被发掘出来,他的墓室里出土了相关文件,隐晦的记载了这件事情。

但是具体是因为什么才导致魏德宗对格物堂痛下杀手,无人得知。

魏国格物堂至此一蹶不振。

虽然在魏德宗死后,由他的儿子魏兴宗复开格物堂,但是从那以后的格物堂已经没有了从前【穷尽世间真理】的气魄。

这件事情被披露之后,结合当时的一些史料,研究魏国历史的学者们大胆的认为这件事情可以成为魏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郑伟这样认为,当然也没有任何问题。

皇帝嘛,总归是注重自己的统治权力和地位的。

但是被郑伟反驳的那名学生不服气,站起来询问道:“那你倒是说说魏太祖为什么要把这三本书放到距离自己那么近的地方,还保存的那么好?”

郑伟想了想。

“真理是不惧怕质疑的,真理就是真理,再怎么扭曲改变,它也是真理,魏太祖不失为一个伟人,可能他自己也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作为皇帝,他不能容忍这种想法。

不能容忍,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这种思想禁绝,但是又觉得这是对的,封禁这种言论让他有些愧疚,所以就把剩下的一点点痕迹带在身边,埋入陵墓之中,自欺欺人罢了。

史载魏太祖脾性粗暴,喜欢斥责、打击臣子,在位十三年期间发动不下五次政治风暴,惩处官员前后过万人,吓得很多官员为了保命直接辞职不做,魏太祖无奈,只能引入低级官吏进入朝堂。

这样一位专制强权的帝王,他想要做出一些不让后人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容易了,虽然我本人对一些野史记载魏太祖嗜血残暴的记录并不相信,但是我也不认为他是开明君主。”

还真别说,这样的说法还真有点道理,学生们想了想,觉得郑伟所说的像模像样。

被反驳的学生再次站起身子。

“你这就是典型的妄加揣测!野史本就是一家之言,根本不足以采信,往前推三十年,那个时候国内历史学界主流观点都对魏太祖并不友好,就是因为太多这种文人笔记之类的野史。

说什么魏太祖早上要吃两颗珍珠一块玉,珍珠还能理解,今人也有用珍珠粉当保健品的,不会死人,吃玉?玉能消化吗?真这样吃要不了多久就会便秘而死,魏太祖还能活到七十岁?

这明显是假的,但是相信的人却很多,有人说魏太祖有三千个老婆,日御一处女,喜欢采阴补阳,将很多宫女玩弄致死,最后家里有女儿的人家全部逃出洛阳,以至于当时洛阳城里都没有妙龄女子。

还有人说魏太祖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是油煎蜈蚣,还特别喜欢生吃刚出生的小老鼠,他每顿饭得吃二十四种牲口,八十四碟,每一碟只吃一口,剩下的全部丢掉。

这种说法别说三十年前了,现在还有人信,还有人乐此不疲的宣称魏太祖是史上第一暴君,最会享受的帝王,这种说法我听了就想吐,你现在所说的何尝不是妄言?”

面对质疑,郑伟并不生气。

“他终究是封建帝王,建立的是封建帝国,不是吗?”

那名学生面色一滞,顿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讲台上的郭泽适时的拍了拍手。

“好了,讨论到此为止,这件事情真相如何,我感觉,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缺乏决定性的证据,一切都只是我们的猜测,禁绝也好,愧疚也罢,其实对于现在的我们和当时的魏太祖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

魏太祖毫无疑问是一个封建帝王,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合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当然,根据这三十多年来的考古成果来看,说他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帝王也没有错,不说其他,单说一个科举制度,就足以让后人受用至今。

在他之前,察举制度堵死了底层百姓上升的渠道,百姓不识字,只能浑浑噩噩,成为牛马一样的生产工具,改变这一现状的是魏太祖,他用扫盲、建立学校的手段,让底层百姓有了认字读书的途径。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他做到了,并且开辟了让普通百姓成为官员、站在皇帝面前和皇帝议论国事的途径,同学们能坐在这里听我讲课,不也正是通过考试的途径吗?”

郭泽这样说,学生们自然认同,这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事实。

当今的历史爱好者们对于魏太祖郭鹏的评价趋于两极分化。

喜欢他的列举他的功绩,称他为千古一帝,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

而讨厌他的则列举他发动政治清洗杀人无数的案例,认为他残忍弑杀,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但是双方再怎么争论也只是争论他的人品,争论他是仁君还是暴君,不会有人争论科举制度是不是郭鹏首创这件事情。

他开辟了底层百姓的通天之路,这一点,是整个中国包括整个大中华地区都认同的一件事情。

还有就是他主导之下的大航海和分封皇子至全世界的战略也备受认可。

这一战略被魏帝国执行了四百年,执行到覆亡前一年,还把三个皇子送到了海外公国避难。

魏帝国覆亡之后,神州分裂,数个国家并立,甚至还有魏帝国的海外公国后裔领兵回到中原,试图重建魏帝国。

最后,甚至在江东一带重建了一个被称为东魏的割据政权,与其余两个割据政权并立五十年,最终被当时的北方大国统一。

失去了母国的援助,一些较为弱小的分封国家也因此失败,没能站稳脚跟。

但是一些大的传承已久的国家还是坚持了下来。

以至于后来建立起来的帝国王朝与这些海外封国的关系很差,互相敌对,还爆发过海上战争。

不过后来的王朝倒是甚少有分封皇子去海外建国的存在,因为这耗费实在太大,魏国的灭亡也与此有很大的关联。

又一百年以后,中原帝国倒是和这些魏帝国的海外封国们恢复了和平关系,双方和平共处。

这些海外封国恢复了与中原帝国的商贸往来,于是得以继续传承,最久的一个封国在魏帝国覆灭之后坚持了八百年,唐帝国都没了,它还坚持存在着。

正是因为魏帝国海外封国的强大生命力,以至于时至今日那些海外封国的继承者们大部分都和魏帝国郭氏统治者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过境迁,最后一个郭氏后人统治的国家已经败亡,早已被取而代之,但是当地人早已是华夏文明之中的一份子,血脉相连,文明相通,再难割舍。

在这个文化圈子内,作为文化母国存在的中国历朝历代都拥有着不俗的地位,受益至今。

作为开创者,那些秉持大国心态的人们对于魏太祖郭鹏的观感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