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日月永在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二十七章:发行铜票(下)(第2页)

办保险的人数寥寥,但是存钱的却排成了长队,许多老百姓把家里的碎银子、银饰品之类的物件淘换成铜票,而后便第一时间办理了开户手续。

多的有存五十两、三十两,少的也能存个十两八两。

可见在这一块业务上,老百姓的还是持着支持的态度,热情也都相对较高。

至于钱存入银行会不会消失,这南京城里的百姓还是心里踏实的,天子脚下嘛。

老朱家两代皇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那是没得说,无论是太祖还是眼下的建文皇帝,那都是实打实拿老百姓当自家亲人,至今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便是当年,朱允炆为了百姓们,一怒之下把两个发国难财的亲叔叔给砍掉脑袋的壮举。

跟着这么一个皇帝,还怕被骗?

谁敢骗老百姓,皇帝老子就一定把谁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这不是朝廷本身的公信力,这是朱允炆这个皇帝这么些年坐下来自身的公信力。

而能让老百姓唯一担心的,可能就是所谓的铜票本身了。

毕竟当年洪武末期大明宝钞的迅速贬值可是坑苦了这些百姓,他们一如既往的信任朝廷和这个国家,用真金白银和粮食换了一摞摞的宝钞,结果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些宝钞贬值到不足原先的三成。

老百姓不容易,几年省吃俭用,吃糠喝稀就存那么十两八两的银子,一夜之间全没了。

这种绝望感远远要超过死亡本身。

好在这一次的铜票比起大明宝钞看起来要更加精美,而且钞票上的太祖画像也让百姓们有了再信一次的勇气。

当初印钞的时候,工部的想法是把朱允炆的画像印上去,是后者一口回绝:“朕躬德薄,何以配与爷爷并焉。”

不过铜票的事还是让朱允炆很是牵挂,老百姓经不起二次上当了,所以在第一批铜票印发出来之后,他还特意从刑部大牢中找出几个即将问斩的假钞犯。

让这群假钞犯按照他们的技术仿造了一批,结果发现无论是材质还是花纹、图像都天差地别,差距明显。

精细的雕版印刷民间那是怎么都做不出来的,而且纸张的质量上佳也导致了成本增加,民间想要做出一份一模一样的假钞,必须手工复刻,一张一百文的铜票,民间自行仿制的成本就要高达八九十文,甚至有可能比这张一百文的铜票本身更贵。

当然,粗制滥造的假钞一样会诞生,就好比后世,你永远无法杜绝假钞的市场一般。

对这一点,朱允炆就无可奈何了。

他终究是人不是神,他无法斩断人心中的贪念,更唤不醒人心中的良知和道德。

“无论到什么时候,承担风险和吃亏的永远还是最基层的百姓们。”

为国家计,银行必须成立,铜票必须发行。

为百姓计,那就重农抑商,坚持金银为本。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何其难啊。

虽然心里惆怅不已,但朱允炆还是继续大力的推行了这项政策,并为取得的成果而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