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华娱之黄金年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七十一章 雷区(第2页)

不过好在还有巅峰时期的刘筱庆,她一个人足够撑起整部电影。

整部电影主要突出的也正是春桃这个人物,在情节方面非常简单,将枝枝桠桠全部简化,集中于故事主线:春桃本来与向高过得好好的,突然断了双腿的前夫回来,面对两个男人,春桃到底该如何抉择?

这也成为故事的主要冲突,不过这种冲突,不在于动作,而在于情感,当看到春桃提出三人一起过时,易青突然联想起了王全庵的,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雷同之处。

不过这部电影并不仅仅在于讲述这样一个不合理俗的畸形家庭的故事以娱乐大众,而要想探讨内在的文化命题。

原版电影上映的时间是1988年,改革开放的热潮正一浪接一浪地刺激着中国民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锣鼓已经在祖国各地震天价的敲响起来,人们在面对经济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传统的价值观却如大厦将倾,“礼崩乐坏”。

正如影片中的春桃一样,人们面临着艰难而又痛苦的价值抉择。

一面是,拜过天地、拿过龙凤帖的前夫,这代表着传统,而另一面是共同生活三年,同时也相亲相爱的相好,这代表着爱情。

春桃的选择,已超越了简单的对两个男人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一种理俗与爱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抉择。

这种抉择无疑是痛苦的,而对主人公来说却又是无法逃避的,因为二者不可能兼得,正如同不可能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共同生活一样,那是畸形的、不正常的,同时也不为社会所许可的。

春桃的这种痛苦抉择,与80年代国人面对现代社会转型时的痛苦是一样的,人们一方面希望享受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喜悦与刺激,另一方面,又极力想挽回渐渐崩溃的传统价值观。

这正如影片中春桃所说:“我不能因为你残废就不要你,但我又舍不得丢下他。”

正是这种矛盾与纠结中,人们的思想自然产生了波动与挣扎。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前夫,在影片中被设置成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残疾,而作为现代文化代表的向高,不但身强体壮,而且还是一美男子,这无疑隐含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某种倾向性认识。

尤其是影片最后,当春桃走出门口时,胡同的两端,一头是前夫,一头是向高。这种对立,也正好印证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对立。

然而,有意思的是,春桃面对二者的表情却是极其微妙而又富含深意的。

在面对前夫时,春桃表露的是一种自然而宽松的心情,而面对向高时,却是喜极而泣,这无疑也暗含着某种的倾向。

虽然,故事最后留给人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并没有明确给出春桃的选择,但从这些细节当中,人们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暗示与其倾向。

就如同当前社会,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更加现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