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2页)

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就应该长官说了算,很多重大事是要和大家商量的,是要征求大家意见的。

从而开启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参予政治的途径,为新型的士绅阶层提供了表达政治诉求的的平台。

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为埋葬腐朽的封建制度,培育了掘墓人。

进步在继续,一九零八年,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选举法要领》,明确了要进行预备立宪,期限为九年。

将于一九一六年正式颁布宪法,进行第一次国会选举。第一次国会将在一九一七年召开。

《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这一文件是“宪政编查馆、资政院五大臣督同馆院谙习法政人员,甄采列邦之良规,折衷本国之成宪”编辑而成的,共二十三条,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君上大权,共十四条;二为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共九条。《钦定宪法大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日本《明治宪法》的借鉴。

《钦定宪法大纲》具有破天荒的意义。虽然,清廷的《钦定宪法大纲》,在借鉴日本《明治宪法》时,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君权的限制条款删去,实质上是对封建君权的又一次强化,它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也因此而遭到立宪派的声讨和否定。

但是,此前在中国,皇权从来都是至高无上的。现在至少皇权要有法律来规定了,把最高权力限制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的这一步,毕竟是走出来了。

慈禧从来把皇权看得比命都重,在她的虎视眈眈下,还能过多地苛求袁世凯和张之洞吗?

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进步,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经济在发展中对国家政治制度提出的改变的要求。在这个封建政权的内部,正在蚕食着这个制度本身。

这一期间的清廷,在立宪上取得的点滴成果,都应该镌刻上两个人的名字,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

这至少可以表明,两个人不管政见有多少不同,是可以齐心合力地在一起做事情的。

我们说过,袁世凯是个干事的人,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也不管他管得是什么事,他都是努力摸清情况,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样,他在外务部尚书的位置上,他也干了很多的实事。

谈到袁世凯在主事外务部的业绩,首先应该提及的是美国退还了部分的庚子赔款。

庚子还歀曾经是压在晚清贫困交加的中国人民身上的最为沉重负担,可以说是压得中国人民喘不上气来。

有人说,在晚清对外关系中,英国是和中国结怨最早的,日本是和中国仇怨最深的,相对关系好一点的是美国。

袁世凯到任就听说了一个情况,是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提供。美国公使梁诚说他在和美国的各界人士接触中,发现美国有很多有良知的政治家和各界人士,认为中国的庚子赔款过多,对处于苦难深重中的中国人民怀有着了深深地同情。

袁世凯对这件事引起了高度的注意。于是要求奉天巡抚唐绍仪,下功夫和美国驻奉天总领事的联络,加强沟通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