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2页)

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位烈士牺牲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的黎明,这是个最黑暗、最阴沉的黎明,也是个新时代即将来临的黎明。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上,在烈士就义的地方,武昌首先爆发了起义,并一举成功,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后被尊崇为武昌首义三烈士。武昌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这三位人民英雄,在他们牺牲的地方建起了三烈士亭。

接下来我们能够看到,三烈士的壮烈牺牲对武昌起义的成功意义有多重大。

现在这个时候,起义领导人已经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革命军一盘散沙一片混乱。就这样还能起义吗?

然而湖广总督瑞澂硬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他已经知道了有人要造反,又掌握了具体名单,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分化处理,暗紧明松。

暗紧,就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着缴获的名单将为首的统统抓起来,抓住了该杀立即杀该关马上关。

明松,就是要安抚人心、息事宁人。

可是这位瑞澂偏偏选择了明紧暗松。

他下令关闭所有城门,禁止出入。贴出告示:新军官兵一概不得出营,一律按名册捉拿,就地正法。

这一下立即捅了马蜂窝。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一共有五千多名,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不在名册上。

于是谣言四起:

一开始说瑞澂要把革命党人全部杀掉;

跟着又传不止是革命党,瑞澂要把剪辫子的人都杀掉(好多新军都已偷偷剪了辫子);

再后来说只要是汉族新军,就要被杀掉!你不信?门楼上的三颗人头还挂在那呢!

前边说了,三烈士的壮烈牺牲对武昌起义的成功意义重大。直接的意义就是促成了起义。因为被抓住就只有死,而起义也许能活下来,为什么不选择起义?

当局很快也觉得措辞不妥,告示上改成了“除主谋外,既往不咎”。但已经晚了,已经没人相信。

病毒式传播的流言成了最好的战前动员,新军人人自危,个个都想活命。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不起事,大家死路一条;要活命,就只有先下手为强。

十月十日晚上七点刚过,陆军第八营的哨长(即排长)陶启胜查夜,发现班长金兆龙、士兵程定国正抱着步枪仰卧睡觉,旁边还有一盒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