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新顺1730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七四章 僭越(第4页)

史世用不是商人,而是密探,是站在朝廷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更因为他是皇帝身边的人,对于“僭越”这样的事,看得极重。

他平日里接触的人,有不少当年逃亡这里的儒生后代,也算是一种饿死不食周粟的态度。

通过接触,这种隐藏的敌意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

大顺和日本的关系,很差。

官方往来完全没有,也就在长崎有些非官方的贸易。

当年大顺为了正统性,用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手段,明明可以先把南明灭掉,却一直不灭,就为了逼南明向外国借兵。

向外国借兵,不可同一而论。

问琉球、缅甸、朝鲜等借兵,这是藩属履行封建义务,无可厚非。

但问日本、教廷借兵,这就可以用来大做文章。

借着借兵一事,用激进的意识形态对南明口诛笔伐,加上大顺刻意扶植的永嘉永康学派的意识形态,彻底击垮了南明的正统性。

这是政治智慧。

黄宗羲曾言,昔年宋亡之际,张世杰遣使借兵、陈宜中亦往占城借兵。故而当时情况,与宋无异。况且唐也曾借回鹘兵,汉奸二字,需再思量。

当时南明朝中也有人说:“日本事成,则割诸岛与之。大海天乾,非比长江,纵然割岛,彼岂能与我争中原哉”。

这事不好评价,穷途末路,自然不能指望一个家天下的封建王朝有什么民族意识。

刘钰深知统治阶级的无耻,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后续的几封借兵书,引出了一个大问题。

“恭维日本大国,人皆尚义,人皆有勇,人皆训练弓刃,人皆惯习舟楫,地邻佛国,王识天时……聊效七日之哭,乞借三千之师。”

“窃慕日本大国,威望隆赫,笼盖诸邦;敬修奏本,请兵三千:一以联唇齿之谊,一以报君父之仇。伏仰德威,发兵相助。”

当时借兵的书信很多,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态度。

之于琉球这样的藩属,是用让藩属履行封建义务的态度。

而这几封借兵书,则用了三个很犯忌讳的词。

“大国”。

“唇齿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