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不得已(第1页)
话音一落,一旁闪出内史令虞世基。
“陛下不可,此事万万不可呀。”
杨广脸色一沉:“虞世基何出此言?”
虞世基一脸的正义昂然:“陛下,请恕臣直言,骠国公虽为我大隋第一名将,谋略武功天下扬名,但是身中奇毒,时刻都可能毒发身亡,虽然骠国公所说还有数年的缓冲时间,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正在两军交战之时,骠国公忽然毒伤发作,葬送几十万将士是小,令我大隋西陲落入番邦之手是大,西陲失手,番邦兵马必定可长驱直入,危害我大隋根基,所以陛下主战支持,但是骠国公为征西大将军臣反对,还请陛下三思。”
虞世基这一通说法,宇文述、李子雄、梁国公梁玄,户部尚书杨文思,大将军樊子盖、工部尚书宇文恺等等纷纷出列。
“请陛下三思。”
这么多重臣都反对苏尘为征西大将军,杨广就算心中有火那也得压下去啊。
杨广面沉似水:“”既然苏尘不能领兵出战,你等认为何人可以领兵出战?”
宇文述说道:“陛下,礼部尚书杨玄感,继承右相国的文治武功,可以出任征西大将军。”
李子雄说道:“陛下,臣以为,鹰扬将军司马德戗,武功高强精通谋略,完全可以胜任正西大将军之职。”
梁国公梁玄说道:“陛下,臣以为太仆杨义臣,老成持重可出任西征大将军。”
杨广的脸色就缓和下来:“真没想到我大隋还有这么武将。”
左右看了看,杨广向一语不发的苏威说道:“苏威,说说你的意见。”
苏威出列躬身行礼:“陛下,臣以为西陲之战关系到我大隋的国运,所以不能等闲视之,此战的主将必须是能征惯战之辈,而且要经验丰富,要有大规模与敌作战的经验,不能随便派一两位重臣就算完事。”
苏威这样一说首先就把鹰扬将军司马德戗和礼部尚书杨玄感排除在外,这两人都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杨玄感更是顶着他父亲杨素的名头上任,别说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就是小兵团的作战经验他也没有啊,鹰扬将军司马德戗虽然算是后起之秀,但是带个几千上万人溜达溜达还行,真要几十万人的大场面,他可真是没有经历过。
唯一可行的就是杨义臣,只不过杨义成的年龄有些大,所有的目光都投到杨义臣身上,看着杨义臣花白的头发,杨广心里就有些不大舒服。
杨义臣也算是皇族中人,如果再年轻几岁自然是没有啥意见,可是看现在这状况,只怕死得比苏尘还要早一些,苏尘是身中奇毒毒发时间不确定,而杨义臣那是年龄太大了。
还没等别人说话,兵部尚书李子雄已经说道:“陛下,杨太仆虽然是我朝名将,但是已经一大把年纪,西陲气候恶劣,杨太仆不宜前往啊。”
杨广向苏威道:“苏威,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苏威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此战,非靠山王千岁莫属。”
杨广的精神就一振,御书房中文武大臣立即把嘴巴闭上,靠山王的赫赫战功那是威震天下。
宇文述却大摇其头:“陛下,老千岁已经年近七旬,比杨太仆还要大的几岁,这远征西陲的事情,臣以为不妥呀,如果一定要派一名老将出战,那么臣愿往。”
杨广就面现喜色:“褒国公真是忠君爱国,实在是实在令朕欢喜啊。”
众臣都以为杨广会点头时,杨广又把目光投到苏尘身上:“苏尘,说说你的意见吧。”
这么半天苏尘只从旁边听着,一句话没有说,在众大臣都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之后,杨广却来问苏尘,文武大臣心里就怪怪的,心说:陛下啊陛下,看来你还是想把自己的宝贝女婿,推上征西大将军的位置啊,这小子祖上到底烧了什么香?幸好他身中奇毒命不久矣,否则的话,再过几年,这大隋还有别人的安身之处吗?
苏尘道:“陛下,西陲之战,非是与一国之长,而是与三国的交战,所以诸位大人想请一位老成持重的将军出任征西大将军,这份心情臣是完全理解的。
但是西陲气候恶劣,老将军们年事已高,确实也不易再远征啊。”
杨广说道:“这么说你同意司马德戗了?”
杨广没有提杨玄感,因为杨玄感实在是没有带兵的经历,这种大战,杨广是断断不放心让杨玄感去的,司马戗乃是后起之秀,一直在京中为官,如果矬子里拔将军,也只能让司马德戗试一试。
苏尘微微一笑:“陛下,臣从12岁起入伍行军,现在算起来已经十几年了,也可以算是一名老将了吧。”
杨广脸上就露出笑容,胖子杨在一边说道:“十好几年的军龄也算是老将了,何况骠国公自入伍以来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军功赫赫世人皆知,说是老将,本宫无异议。”
燕荣、李渊等闷声道:“可算是老将了。”
杨广说道:“苏尘,你接着说。”
苏尘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唯一所担心的就是苏尘的毒伤,臣以为这毒伤是可以控制的,要说身有暗疾,诸位大人征战沙场几十年,哪一位身体没有几处伤痕呢,各位大人都知道这暗伤一旦发作,顷刻之间就将驾鹤西游,那才是不可控制的。
而臣这毒伤却是可以控制的,何时毒发,臣自己就能知道,所以一旦感觉到奇毒即将发作,完全可以改攻为守,立即上奏陛下再派精兵强将前来西陲。所以臣以为这毒伤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况且,臣已经找到疗伤之法,陛下厚爱、长公主怜惜,正在为臣奔走,臣饱受皇恩,此时不能为国出力,还要臣何用?
如果诸位大臣感觉臣压不住阵,那么臣恳请陛下派太子殿下为监军,在臣万一有恙的时候有太子殿下执掌大权。请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