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锄清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四十七章:船(第2页)

几乎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打开!以《汉书地理志》的记录,中国的海船在汉代时,就已经打通了从广州到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航线。

华夏独家所有的翼面型风帆,风力速度更大。

两晋时期出现的多桅杆错配技术,更确保船只逆风飞扬。

南北朝时代,科学家祖冲之就曾尝试淘汰橹桨,用踏板驱动轮轴驾船。

发展到中唐时代,由唐朝王爷李皋,开发出了长江里专用的车船。

从此这种船只几经改良,成为中国内河的主战舰船。技术长期领先古代世界。

不乏历史记载,唐朝船只开到波斯湾地区,经常因为船体大吃水深,连人家的港口都进不去,只能另换小船!

到了宋朝时,华夏的船只,已经成了海洋上的不二主角,以宋元时代阿拉伯旅行家巴图塔的说法:“去中国的人多乘中国船”。

宋代的造船技术,放在当时世界上,更是碾压式优势,不再是简单哪一个技术领先,而是整体理念领先。

首先是造船理念,宋朝以前造船,都是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加固船体。

宋朝人却突破了这个牛角尖:造大不一定坚固,关键得骨头硬,造船重要一步“定龙骨”,在宋朝完美实现。

从此中国人不管造大船小船,都是先打好龙骨结构,骨头硬了,别管大船小船,都是相当扛风浪!

更叫外国人望尘莫及的是,宋朝造船不但会定龙骨,还会画海图,每造一艘大船,都要有靠谱的船图规划,甚至更有了专业化的船坞。

至于横隔舱和水密隔舱这些设计,也是更加成熟。

在整个两宋年代,大宋的海船,就成了海洋上的不二主角,海军更是独步天下。

专业管理海洋贸易的“元丰法”,更在北宋出台,两宋富庶的国民经济,更主要来自海洋贸易。

诸如苏东坡这样的文学家,闲了都会花钱组船队出海。

当时中国船只纵横在南洋海面,每到一处都常见国王出来迎接。

要论海洋巨无霸地位,最能代表中国古代造船的,还得说郑和船队!

作为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仅以造船水平论,代表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技术:

不但造的够大,最大能有百米以上长的巨型战舰,技术也更细,更抗风力的十一桅杆硬帆,人力般的螺旋桨设计,体魄巨大航速更极快。

15世纪的海洋上,每次出场就看呆一片外国佬。

按照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话说:葡萄牙船队刚来到北非时,当地人看到这些欧洲船,都是一派见怪不怪——有比你们更牛的船,早就从东方来过了!

然而,海洋贸易实在是太赚钱了。

无数眼红的士绅,终于联合起来,培养考生,成为了朝廷的决策者。

在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以皇家为主导的大明航海事业,被禁绝了。

在此后的一百三十多年时光里,明朝多年自废武功,擅自造两桅杆帆船就要问罪,沿海卫所制度崩溃,也根本没钱维持强大海军。

在遭够了倭寇肆虐苦处后,明白海军重要性的大明朝,从嘉靖年间起咬牙重建,终于重新有了一支强大海军。

这支海军不但多次暴打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还远征朝鲜碾压倭寇,更再度打出了中国船的品牌。

以西班牙学者门多萨的说法:明朝战船结实耐用,一艘使用期相当于两艘欧洲船。

当时的西班牙驻菲律宾的总督,更是积极学习明朝的战船制造技术,大量仿制中国船!

明末这一段时间内,“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横行东亚海洋时,退守台湾的明郑政权,依然结合西方航海技术,造出了杀伤力强大的鸟船:

通常近六十米长的规模,装备三十门左右的重型火炮,且学习了欧洲独特的夹板船舱技术,因此中西合璧威力强大,一度垄断了整个东亚航线。

历史上的康熙王朝,也有样学样,用更多的鸟船跨海东征,平定台湾。

然而,从此之后,随着中国彻底关上航海大门,绝唱的“鸟船”也被清王朝全部拆毁改装。

从此中国沿海,只剩下吨位极小的袖珍小船,清朝水师的规模战力,莫说比英国,就是比明朝也远远落后。

落后挨打的命运,终于不可避免!

熟悉华夏历史的朱慈炯,自然知道,在明朝这个时期,华夏船只大体分为三个派系。

以北方为代表的的沙船,以福建为代表的福船,以广州为代表的广船。

这三种船只,都是因对各自境内海面情况而设计的,是以,福船的威名虽然更大,然而在北方这种多沙,海面平静的地方,却是不常用的。

正因为这样,北方通用水师船只,都是沙船……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hupengwang.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