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杨镐出狱(第1页)
天启七年11月27日,因大风罢朝会。朱由检下令在文华殿召见故辽东经略杨镐。
杨镐在太监的引领下,从文化门而入,看着沿途久违的宫内景物,一时有些感慨万千。
因为他策划的萨尔浒之战失败后,明军连续丢失了沈阳、开原、铁岭等战略要地,辽东战局因此大坏,而他也被弹劾下了天牢。
原本以为在天牢中不会呆上很久的杨镐,却不想随着努尔哈赤在辽东不停的攻城略地,最后开制建国,自称为后金国后。朝中替他求情的官员就开始逐渐稀落,而要求追究辽东局势大坏的责任者的声音,在朝堂上却渐渐高涨了起来。
到了这个时候,杨镐便知道了,判了他死刑,但是没有即刻执行,这已经是天启皇帝极力袒护他的结果了。
辽东局势大坏,几千里国土沦陷,数百万辽东生民沦于建奴之手,十几万明军接连没于辽东战事当中,还有每年数百万两让天下生民怨声载道的加征辽饷,这一切无疑需要有个人站出来负责的。
东林党和阉党都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而天启虽然知道杨镐有责任,责任却并不如言官们弹劾的那么多,但是天启不可能为了杨镐,把辽东失利的事揽到自己身上来。
因此杨镐也就绝了生出天牢的心,而崇祯即位之后,亲自到天牢之中看望他,虽然让杨镐感动非常,但是他并不觉得这位少年天子有能力让自己走出天牢,并推动大明同后金议和的事项。作为文臣出身的他非常清楚,那些朝臣们为了自己的清名,是绝不会同意同建奴议和的要求的。
当他接到崇祯的诏书,赦免他的死刑,令他戴罪立功,担任使者同后金议和时,完全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事实。
杨镐换上了一件没有补子的常服,来到文化殿前时,依旧还没想明白,崇祯是如何说服那些固执的文官们的。
在文化殿内,朱由检打量了一眼,在信王府将息了近一个多月的杨镐,看到到脸色红润,精神看起来也很旺盛之后,终于放下了心来。
腊月时节前往沈阳,这可是一趟相当消耗体力的旅行,更别提还要同皇太极这等难缠的人物打交道。
“…授杨镐太常寺少卿…”王体乾站在御座前方,对着拜伏在地上杨镐宣读着崇祯的旨意。
杨镐虽然有些昏昏然,但还没有忘记官场上的礼仪,按制对着崇祯谢恩拜谢道。
看着繁琐的礼仪完成之后,朱由检终于开口说道:“杨卿饱经牢狱之苦,朕本当给假几月,一来给你将养身体,二来也好让你和家人好好团聚几日。但是现在国事烦忧,朕才疏德薄,尚需大臣们忠心辅佐政事。故不得不请杨卿暂且延后了天伦之乐,先以国事为重了。”
“陛下严重了,罪人杨镐才德浅陋,蒙陛下开恩释出牢笼,已经是天恩浩荡。更岂敢以私情而坏公事,陛下但有所命,罪人必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看着杨镐五体投地,额头紧紧贴在大殿内的地砖上,瓮声瓮气的说话,朱由检笑了笑说道:“天气日寒,杨卿就站起来回话吧。朕可不想,这边你还没有出京,就病倒了。”
杨镐拍了拍袖子,站了起来。这才精神亢奋的对着崇祯大声说道:“如今天气日寒,辽东建奴众酋必然躲在沈阳猫冬,罪臣请陛下允许,即刻出发前往辽东。罪臣听闻建奴大酋努尔哈赤于去岁病亡,奴酋四子黄台吉虽然继位,但是并未专权独断,而是以四大贝勒之名共治。
以臣看来,这即是证明了,老奴去世之后,建奴之中并无一人声望卓著,可以号令女真诸部的事实。建奴以四大贝勒共治,则政必出多门,其四人之中必有权力之争。
这些奴酋未必全是一心于我大明为敌之辈,其中必有言和休战之人。陛下既然已经决心言和,当趁这些奴酋之间尚未决出胜负之时,尽快让罪臣出使。
若是奴酋四贝勒之中果有裂隙,则正好让罪臣可以借机而做,完成陛下之重托,让我辽东军民可以缓颊一二。”
朱由检有些意外的看了杨镐一眼,看来这些日子来关于辽东情况的报告,让这位故辽东经略居然大致猜测出了建奴内部的形势。
这位辽东经略策划战争答应是常人以下的水准,但是对于政治斗争的悟性上,倒是常人以上的水准。
只可惜在朱由检眼里,从来没有对同后金议和的成功抱有太大的希望。
皇太极这样的人物,要是能被区区一纸和约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也就不是奠定了满清入关的太宗皇帝了。
就像皇太极提出向大明休兵议和,是做给八旗内部厌战的官兵看的一样。朱由检提出同后金议和,同样是做给辽东那些对和谈抱有幻想的将士们看的,顺便以议和为由头,裁减辽东军队,打压这些隐隐出现了藩镇格局的军头罢了。
以朱由检看来,皇太极见到了他派出的议和使者之后,不是借着同大明议和的名头,招抚辽东蒙古三十六部。便是暂时接受议和,全力解决和女真争夺辽东蒙古主导权的蒙古察哈尔部。
但是不管是辽东还是蒙古,甚至包括**在内,在小冰河时代的产出,都是无法供给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国家,每年所消耗掉的物资的。
快则一二年,缓则三四年,只要女真诸部从蒙古、**抢不到足够的物资生活下去,必然就会把目光转向富庶而羸弱的大明。
因此在朱由检心里,能否同后金议和成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取得了在辽东战事上的发言权,及对辽东军队整编改制的权力。
朱由检沉吟了一会,才对着杨镐说道:“同后金议和是一件慎重的事,这不仅关系到后金同大明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关系到大明和**、大明同蒙古诸部的关系,还有辽东军民的感受。
老奴已经去世一年有余,即便是四大贝勒之间有什么裂痕,现在也应该比较稳定了,应该不相差这点时间。
在杨卿前往后金同建奴议和之前,朕希望先做好两件事,以免议和之事出现反复,到时天下舆论把你我君臣推上风口浪尖之中。”
“陛下虽然年幼,但是性格却出乎意料的谨慎呢。”杨镐心中暗暗想着。
他对着崇祯拱手后说道:“敢问陛下,想要罪臣做那两件事呢?”
朱由检左手摩挲着腰间挂着的玉佩,思考了一会后,微微带着沉重的表情说道:“自万历四十六年,老奴以七大恨告天起事之后,我大明将士一败于抚顺,二败于萨尔浒,三败于辽沈,四败于广宁,数十万将士葬身于辽东白山黑水之间,至今尸骸未得收拾。
朕意在外城设一辽东将士慰灵纪念碑,以告慰替大明镇守辽东死难的将士们。除了建碑记录这些死亡将士的名字祭祀之外,朕还要抚恤这些为国牺牲将士们的家人,以告慰牺牲将士们的在天之灵。
而杨卿将以收敛辽东死亡将士尸骨的名义,出使后金议和。只要建奴允诺让大明收敛死难将士们的尸骸,则朕以大明皇帝之位发誓,两家罢兵和谈,再不起刀兵之灾。”
听着朱由检历数辽东战事的失败,杨镐面上有些燥热。但是当听到朱由检要求他,以收敛辽东将士尸骸的名义去同后金谈和,杨镐心中顿时安定了下来。
如果不是在这君臣廷对的时候,杨镐都忍不住要大叫一声,此计大妙了。
虽然不知道崇祯以什么方式逼迫了,那些朝臣们同意了同后金议和的要求。
但是杨镐也知道,这次谈和的成败不仅仅关系着他的身家性命,更关系着一力主张和谈的崇祯的名望。
如果和谈不能成功,或是和谈之后,后金又撕毁了协议再度进攻大明,那么不仅他杨镐将成为和谈破裂的替罪羊,就连崇祯也必将丧失在军国大事上的发言权。
所以杨镐甚至已经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就算是同后金和谈失败,他也打定主意不能让崇祯受到牵连。
但是今天崇祯提出的建议,却完全改变了和谈的性质。我华夏自古以来,就信奉着人死为大,入土为安的道德观念。
为了京城的安全而同后金谈判议和,同为了收敛死难将士尸骸入土为安,同后金谈判议和,这在道德层面上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也许会被那些清流士人攻击为丧权辱国,而后者则完全成了崇祯忍辱负重,为了让辽东死难将士们安息,而不惜损坏自己的名誉的行动了。
大明以仁孝治国,不管怎么看,崇祯这一举动都牢牢占据了仁字的道德高地之上。
有了收敛死难将士尸骸的名义,就算是和谈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也是建奴背信弃义,不明中国之道德伦理,和他们这些主张和谈的人无关了。
就算是依靠批评朝政获取名声的清流士人,也无法在这件事上攻击崇祯和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