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草原黑暴最新章节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帝国荣光照耀四海(二十一)(第1页)

落日西沉残阳如血,波兰大军与奥斯曼军之间的决战进入到关键时刻。奥斯曼统帅易卜拉欣在匈牙利大军撤离战场的大好时机放出胜负手,一万三千奥斯曼骑兵从其左翼快速突进。战场总是充满意外和不确定性,波兰国王向前线派出了两队传令骑兵,他们将要传递调度翼骑兵的消息。然而,第一波传令骑兵队不小心冲进了正在向右翼补缺口的步兵军阵,混乱间陷入滚滚人流中的骑兵进退维谷。另一支传令骑兵队吸取了教训,他们快速向右侧疾驰躲开人群。谁也没想到的是,他们躲开了自己步兵人流却一头钻入奥斯曼骑兵军阵中。七八个骑兵对抗一万三千骑兵的后果不言而喻,他们被疾驰而来的奥斯曼骑兵军团淹没,随后被万马踏为肉泥。波兰传令骑兵的覆没,造成了翼骑兵还在按照先前的布置对奥斯曼中部军阵持续攻击。

这时奥斯曼步兵中火枪兵以密集的弹雨成功阻碍了波兰翼骑兵的冲击速度,噼啪作响的火枪声后白色硝烟弥漫战场。奥斯曼中部阵线集中了其过半的火枪兵,他们分批连续射击保证了阵线最后的完整。随着奥斯曼左翼大军开始封闭中部战场,弓箭手和火枪兵远射武器如同风暴中夹杂的碎石冲击波兰军。战场喊杀声不绝,冷兵器碰撞金石声刺激着人内心嗜血邪恶,血花纷飞间令人忘却时间。此时的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心神已乱,他再一次向中部战场派遣传令骑兵调动翼骑兵回防后路。杨索别斯基是舍不得波兰最为精锐的翼骑兵,他一直都没下令吹撤退的号角,就是还残存一丝希望,他在等待步兵堵住奥斯曼骑兵进攻线路。带领奥斯曼骑兵的将领伊尔马兹可以称为智将,他只派出三千骑兵对波兰步兵进行阻截,其他主力则扑向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所在阵位。波兰左翼增援的步兵因长距离行军阵型已经散乱,在没有时间整队的情况下,以乱阵迎击奥斯曼精锐骑兵显然不能达成目的。

由于波兰步兵军阵中对付敌军骑兵的长矛手不能集中使用,快速冲入人群的奥斯曼骑兵就如同铁犁翻开松软泥土。只见奥斯曼骑兵战马撞飞当面之敌,长矛刺中威胁最大的波兰长矛手,战刀上下翻飞带起血雾一片,他们身后留下尸横遍野。奥斯曼骑兵虽然有不少人马零星死在敌人军阵里,可他们依旧快意地收割敌方战兵生命。突如其来的炸阵就在这一刻发生,被奥斯曼骑兵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的波兰步兵意志崩溃,仅仅三千奥斯曼骑兵就将数万人的波兰步兵打得四散奔逃。而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出了最后一个昏招,他在增援步兵乱阵的关键时刻下令吹响撤军的号角。其实,这个时候处于中路进攻中的波兰翼骑兵已经突破了奥斯曼中部几处步兵军阵,只要稍微再给他们一些时间翼骑兵就能冲击奥斯曼主帅易卜拉欣的指挥阵地。战场混乱且局势不利的情况下,波兰人就该以乱对乱才能取得主动。谁能咬牙坚持到最后,将可以主导战局的最终结果。

很显然,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在关键的时刻胆怯,造成了胜利在望的翼骑兵军心涣散。本来波兰翼骑兵越打越兴奋,数次冲击敌军阵地几乎将奥斯曼步兵军阵里的长矛兵清除干净,剩下来就是打击近战能力弱的火枪兵。虽然其右翼被奥斯曼突破,翼骑兵因视线狭窄并未收到影响。军心可鼓不可泄,一旦失去了作战勇气和信心,再强的军队也会变成散沙。陷入混乱的波兰翼骑兵终于发现他们的四周到处都是敌人,往回跑就成为翼骑兵的本能求生反应。波兰国王在发出撤军命令后不久,也意识到他的这个命令是多么愚蠢。迟来的醒悟来的太晚,整个波兰大军陷入崩溃已经无力回天。在战败成为定局,作为一军统帅的杨索别斯基没有选择逃跑,他要用自己热血为错误赎罪。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心存死志,他率领身边七十余铁甲骑士和三百传令骑兵决然冲向奥斯曼骑兵军阵。

尽管骑士的盔甲坚固,数百波兰骑兵与一万多奥斯曼骑兵对冲,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让这场决死冲锋尽显悲壮。波兰最后的冲击似同一块小石头丢入海浪,虽然掀起一丝波澜却被更大的人马海潮吞没。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遭到了奥斯曼骑兵重点攻击,他身上鲜亮的盔甲成为奥斯曼骑兵获取军功最好的目标。杨索别斯基英勇地用骑士重剑与强敌奋战,敌军七八个骑兵对付他一个是神仙也被打于马下。杨索别斯基同样被奥斯曼骑兵铁锤砸翻,受伤的波兰国王随即被奥斯曼人俘获。整场大战直到日落西山才告结束,约五万波兰人死在战场之上,八万多人成为奥斯曼人的俘虏。尽管这场大战过后奥斯曼帝国取得全胜,他们也已是强弩之末无力持续作战。匈牙利大军虽然出卖盟友却没有走远,奥斯曼统帅为答谢匈牙利人并未打扫这场,只是收集了一些死伤翼骑兵的盔甲和战马撤离这场。

。。。。。。。。。。

地中海达达尼尔海峡,温暖的海风令人昏昏欲睡,东岸一座小山上**帝国皇帝张平安坐在宽大的座椅慵懒地看着海景。**帝国的希腊盟友送来了一份谍报,就是一千多年前波斯帝国皇帝薛西斯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的线路图。有了这份谍报,**帝国参谋长古新结合测绘参谋绘制的地图,对即将展开的战役进行全新的谋划。这几天皇帝张平安总感到精力有些不济,常年征战留下的伤病折磨着他的肉体。唯一让张平安感到安慰的是,他的头脑还十分清醒,为打好一生最后一场战役张平安正进行休整调养身体。作为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皇帝,张平安隐隐感觉到**之外的帝国本土出现了不好的苗头。俗话说权力可使人迷失本性,张平安指定的继承人皇孙张思贤开始蓄养幕僚。皇帝张平安对皇位并不眷念,他只想留下一个传续千年的好制度。为此,他并未对皇孙张思贤赋予兵权,只是让他处置民事。

然而,张思贤身边的幕僚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逮住机会就宣扬张思贤嫡传皇孙的身份,还时不时著书立传暗示前朝朱棣谋逆篡位引发的祸端。盛世修史乃是帝国繁荣的象征,张思贤身边幕僚开始修订明初历史。他们将明成祖朱棣描写成为一个篡位暴君,而其辉煌功绩一笔购销。这帮张思贤的幕僚是在为张平安百年之后进行布局,他们是先抓话语权一步一步地掌控其他权力。张思贤的幕僚们做的十分谨慎,他们没敢挑战张平安的底线渗透兵权。这个苗头一起将危害帝国百年大计,张平安绝不能坐视不管。皇帝张平安内心冷笑,看样子这帮文人蠢蠢欲动,欲效前朝黄子澄、方孝孺这些腐儒,要是张平安处置不当又是一场“靖难”之乱。皇帝张平安认为,他在结束奥斯曼战役后,其亲卫营以及亲兵营主力班师回朝,这些身经百战的大军基本可以压制各地藩王势力。颇有政治手段的皇帝张平安,在考虑完善后下达旨意。

**帝国在他百年后采用内阁制度,帝国皇帝只是象征性存在。功勋院行督察内阁职权,内阁政令、任命无功勋院批准不得实施。功勋院元老三成由帝国各行省举荐,三成由帝国功勋卓著者出任,三成由帝国各主要商会推选,皇帝只保留一成任命权。明眼人都能看出皇帝的这等安排是要采用虚君制度,不想让他的继承者权力过大造成内乱。分封的藩王和驻守帝国边疆的将领们,因为新皇帝权力过小不足以威胁其所辖地的统治和地位,进而失去了造反的借口。新朝建立之后,文官和从龙的武将们最害怕皇帝斩杀功臣。**数千年来,历史书上写满了开国之君为巩固皇权展开的屠杀,其中以前朝太祖朱元璋为最。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们,要是没有些政治眼光,几乎在皇帝的屠刀下全家死绝。即便是老皇帝念及旧情,这些功臣们也会成为新君立威的磨刀石。皇帝张平安眼界深远,他的这道旨意一下,等同于给所有老兄弟送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帝国皇帝张平安乃是开国之君,他制定的国策自然成为祖制,后续继任者要没有群臣们的支持无法撼动其制度。很显然,皇帝张平安的国策符合群臣们的心理预期,加上皇帝张平安削弱继位者权柄,后任皇帝想篡改祖制根本就没有希望。特别是**文化讲究以孝道治理天下,违法祖制的皇帝将被天下人视为不孝,其皇位合法性也会被严重质疑。攘外必先安内,身处前线的皇帝张平安在处置好内政之后,当然要发起对仇敌奥斯曼帝国的总攻。在发起最后的战役前,**帝国大军首先要做好充分备战。经过数月囤积弹药粮草,**军足以发起这场大战。地中海的**水师和帝国海商联盟携手,在泰西盟友的配合下聚集了炮船、商船七百艘,将对达达尼尔海峡西岸的奥斯曼帝国进行登陆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