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唐不良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五章 募兵(第2页)

坐在殿上首的李治?

接过太监递上的参汤?

喝了几口?

略微提了点精神?

出声道:“东台侍郎将兵募之事详细说与他听?

苏大为虽然浑不吝,但未来咱们大唐的军威,恐怕还得落在他身上。”

郝处俊与许敬宗、上官仪暗自碰了一下眼神,彼此都看到眼里的吃惊。

虽然早就清楚,李治有意培养苏大为。

但这还是李治第一次?

把话直接说出来。

做为优秀的帝王?

以及大唐的重臣?

不可能不替万世计。

实际上?

如今还挣扎在前线的大唐战神苏定方,已经垂垂老矣。

李勣也到了养老的年纪。

萧嗣业、高侃、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刘仁愿、刘仁轨等,皆已老迈。

若这一批将领凋零?

大唐必须有新鲜血液承接上。

苏大为并非是唯一进入李治视线的人。

之前的王方翼、赵持满、裴行俭、薛仁贵、郭待封等一大批中青年将领,皆在李治的全盘计划中。

在李治朝,若看从永徽年间至今的对外战例,很明显一般都是一员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老将为大总管。

然后配一些中年将领,再搭一些青年将领,以做人才培养。

老将的经验、中年将领的沉稳和年富力强。

再加年青将领的冲劲,效果极佳。

比如之前征西突厥,以程知节为大总管。

苏定方为前总管。

以刘仁愿、苏大为、阿史那道真、娄师德、王孝杰等一大批中层和基层将领充实其中。

正是经历灭西突厥的战争,苏大为迅速成长。

再比如显庆三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所以大唐军事上,从来没有人才断档一说,而是一直在持续的在培养和造血。

这是唐军之所以强大的一大原因。

苏大为现在得李治看重,并非是他和武媚娘的那份情义。

也不完全是苏大为在情报侦察和断案上的能力。

李治更看好的是苏大为的未来。

那个能在军中大放异彩,成为大唐新一代名将,如苏定方般擎起大唐半壁的未来。

也正是出于这一点,对苏大为方才一些言语无状,李治也没有真的发火,而是让郝处俊一一点出其中关窍。

这也是一种“组织培养”。

“咳咳~”

郝处俊轻咳两声,将苏大为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他拈须道:“方才说到,府兵战力衰弱,是大势,是必然,并非朝廷舍不得钱粮厚赏。

府兵与兵募相比较,府兵是半农半兵,男子二十成丁,每三年需要应征为府兵一次,点中的需要终身承担兵役。

府兵制下,被征为府兵的家庭一般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后可优先得到口分田,战死了口分田由子孙继承。

府兵制下,各地府兵平时在家乡务农,农闲时集中于各地折冲府操练。

二十至六十岁的府兵,还要轮番到长安或边地宿卫执守,战时参战。

作战时,没有固定的服役期限。

此外,府兵的战马、兵器、衣甲、部份口粮,需要自备,对财力要求甚大。

若是作战胜利,赏赐颇厚,但若作战不利,将会有极大的负担和损失,甚至破家破产。”

停了一停,待苏大为消化了这部份,他接着道:“至于募兵,则是完全职业军人,朝廷征召士卒,将给固定和明确的薪饷,且装备衣甲后勤,皆由各地州府和朝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