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页)

民军已经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黎元洪也已经带着军**一干人,退到了离武昌几十里外的葛店镇王家店村。

武昌城内军心涣散,失守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

但是,就在北洋军就要打进武昌的时候,他们却停止了进攻。

原来是袁世凯下了死命令,停止进攻武昌。

冯国璋正打在兴头上,看到武昌垂手可得,当然心有不甘。

一个电报接一个电报的请战,说乱党已溃不成军,战机不能错过,拉出架势,要“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袁世凯怕冯国璋贪功心切,临阵换将用段祺瑞换下了冯国璋。

冯国璋是个军人,段祺瑞不但是个军人,也是个政治家。他比冯国璋站得要高,看得要远,也有大局观。

段祺瑞了解袁世凯的战略意图,更不愿意和曾经的新军兄弟自相残杀。他接受了冯国璋的指挥权后,马上把人马撤回到了汉口、汉阳,而后按兵不动。

民军方面一见北洋军撤军,总算舒了口气。

他们想不明白北洋军为什么撤退,更没想到北洋军会派出和谈代表。

本来就打不下去了,都准备弃城逃跑了,人家来讲和,不是求之不得吗?于是,经英国公使从中斡旋,很容易就签下了停战三天的协议。

为什么要停战三天?因为北京方面,要派人过来,商讨和平大计。

现在,又有一个重要人物要登场了,就是后来沦落为大汉奸的汪精卫。

袁世凯和汪精卫,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两个人怎么搞到了一起呢?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祖籍浙江山阴,出生于广东山水。汪精卫人很聪明,出身书香人家,熟读四书五经,一九零二年三月,参加广州府试得第一名秀才。

同科还有其二兄和一个侄子,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名。一家二代考中秀才前三名,留下“玉峰双秀,珠树三花”的佳话。

汪精卫科考得志,本是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

但年轻人是很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一九零三年官费赴日本留学,一九零五年七月,因结识了中.山先生而加入了同盟会。

他活动积极,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八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

后常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了《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一系列的文章,宣传三民主义,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保皇思想,受到中.山先生看重。

留学毕业后拒绝两广总督岺春煊令其归国服务的要求。一九零七年初,随中.山先生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的主笔。

一九零八年赴缅甸建立同盟会仰光分会,后又参加在新加坡筹设同盟会南洋支部等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

一一年一月,与黄复生等抵达北京,开设守真照像馆,做为从事革命的职业掩护。